特等奖!优胜杯!上海大学“挑战杯”国赛再获新突破

特等奖!优胜杯!上海大学“挑战杯”国赛再获新突破

继202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

捧得优胜杯后

本次“大挑”再次捧杯

见证着上海大学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

不断“追卓越、创一流”的步伐

主体赛获奖项目(6项)

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奖项目(12项)

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项目(4项)

主体赛获奖项目介绍

特等奖

一张蓝图何以绘到底:基层探索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与分析

报送学院:社会学院

项目成员:毛思晴、姚代奕、赵倩瑢、孙艺卿、顾天琦、周新若、艾琳、金倍羽

指导教师:黄晓春、李朔严、回胜男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浙江省岩下潘村为典型案例,结合13个村落的调研,深入探究了乡村发展过程中治理传承与深耕实践何以可能的核心问题。调研发现,岩下潘村作为一个基础薄弱型村庄,面对乡村普遍存在的“蓝图”频繁更换、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却能坚持二十年锚定生态旅游富村战略,最终摆脱空心化,实现村人均年集体收入的快速提升,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并实践了包括协商共治、创新激励和组织互嵌三大核心机制。这三项机制环环相扣,共同铸就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长效振兴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分析视角与政策建议。同时,在潘村研究的基础上,团队还奔赴全国各地7个省份展开了补充性调研,对个案发现进行了普遍性验证,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不仅形成了理论成果,更转化为实践手册等文化产品,项目获得了台州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荐与数十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一等奖

从“文化瑰宝”到“全球共赏”:中国“非遗”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评估与传播策略研究

报送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项目成员:徐朗益、陈姝君、何艳、赵熙楠、吴钰琳、李致立、张逸玮、朱佳雯

指导教师:易红发、齐爱军、金桥

项目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上海大学“智传非遗”团队聚焦44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项目,对其进行跨越十年的海量文本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量级达千万,并构建了58种语言翻译与情感分析模型,形成了非遗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团队师生足迹遍布12个省市,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出19万余字口述文稿,提炼出当前非遗国际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国际受众四个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痛点问题,项目提出了涵盖理念、路径和反馈的对策体系,并自主研发了中国非遗国际影响力智能评估系统,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生成,为提升中国非遗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项目成果获中宣部综合采纳以及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被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看见·交融·引领”:过境免签政策下外国旅客视频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调查及对策研究

报送学院:文学院

项目成员:王欣颖、邓修杰、朱紫奕、卫怡梵、张听、顾伊晨

指导老师:刘旭光、汪雨萌、苏鹰

项目简介:“千面中国游”团队具有强大的跨学科背景,由来自五个学院的本科生组成,项目以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的颁布与更新为抓手,分析其引起的大量中国游视频的叙事和传播实践效果,结合实践调研和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旅客真实需求,进而提出优化路径并设计智库平台及游客咨询客户端,已经取得文旅部门的推荐和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且与文旅企业建立了数据库的合作意向。

“针心守护”——NO纳米微针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成员:毛一安、史小舟、金彦佳、潘子涵

指导教师:肖俊杰、王鸿栋、陈雪瑞

项目简介:该项目开发了一种线粒体靶向的一氧化氮纳米递送系统联合导电微针贴片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策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治疗带来的常见心肌损伤,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一氧化氮具有心血管保护功能,但由于其半衰期短、无线粒体靶向性,并且具有全身血管舒张的副作用,临床疗效受到限制。该项目将线粒体靶向的一氧化氮纳米递送系统和导电微针贴片结合,实现了在体内原位生成NO并且重建了梗死心肌的电信号传导。该项目集合了纳米材料技术与电生理调控方法,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心血管病的高效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等奖

灵翼——跨介质航潜机器人

报送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项目成员:喻孟强、潘镐城、周宏宇、赵子涵、钟玉桥、杨文韬、郝佳慈、陈诺

指导教师:杨扬、代钦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跨介质机器人在空气与液体环境下流体静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差异难题,创新性提出薄翼型三角翼气动布局以及可调攻角水翼技术方案,成功研制出基于水下-水上双动力系统的跨介质机器人,实现空气动力学特性与水动力学特性的同步优化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跨介质转换时间小于5秒,负载超过2千克,水下续航时长60分钟、空中续航30分钟,飞行巡航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水下巡航速度可达12公里/小时,该成果有望应用于军事侦察打击及民用探测等领域,已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拟投稿相关期刊论文。

点“灰”成“金”——垃圾焚烧飞灰中金属组分挥发-冷凝分离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报送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项目成员:吕烨佳、江宁月、姚婉潇

指导教师:钱光人、张佳

项目简介:本项目致力于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难题,创新性地开发了“热挥发-冷凝分级分离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气流与添加剂,实现了飞灰中多种有价金属的分级、高效提取与高纯回收,突破了传统稳定化与湿法工艺成本高、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技术瓶颈。研究团队已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受理发明专利1项,并与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 50 t/d规模的中试验证,展现出优异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成果为固废资源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对践行“无废城市”理念、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24年10月以来,在上海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下,校团委积极联动教务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环上大科技园、对外联络处等相关部门单位,协同推进本届比赛备赛工作。学校前期通过举办上海大学“自强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冬训营等系列活动强化备赛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学校组织举办线上和线下专题辅导讲座10余场,以项目为单位开展个性化备赛指导交流会20余场,对标国赛实战要求积极开展备赛工作。备赛期间,参赛团队聚焦社会治理、生物科技、文化传播等主题,历经数月调研打磨与模拟演练,凭借精准的展示、流畅的答辩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充分展现了上大学子善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挑战杯”竞赛不仅是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更是激励青年学生勇攀科技高峰的重要平台。“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已被上大学子深深熔铸于“挑战杯”的奋斗征程之中。随着本届挑战杯落下帷幕,新的创新征程已经开启。

展望前路,学校将持续强化育人使命,做好赛事的“后半篇文章”。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大学子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延展阅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微风拂晓”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365bet登录

“微风拂晓”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 08-01 👁️ 2970
首映丨《复仇者联盟4》全系列英雄大解析,让你看的明白。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

首映丨《复仇者联盟4》全系列英雄大解析,让你看的明白。

🕒 09-11 👁️ 6659
朋友圈发了又删时你在想什么?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

朋友圈发了又删时你在想什么?

🕒 10-20 👁️ 5122